拒绝中国安全保障,外交部正式回应来了,泽连斯基向莫迪打去电话,替他向普京传话?

据外交部报道,8月30日,莫迪发了抵达天津的画面,说要在上合峰会上和各国领导人见面。差不多同一时间,泽连斯基打电话过来。乌克兰的意思很直白,希望莫迪在中国的会上给普京施压,推动停火。印度方面的公开口径比较稳,强调支持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冲突,支持尽快恢复和平,还提到要深化印乌双边合作,但没有出现“停火”两字。两边话术的差距,不是误会,是各自盘算。

这通电话并不是临时起意。

俄军这几天对乌克兰展开密集打击,官方通报提到对导弹系统、无人机生产企业、军用机场等关键目标实施多轮打击,基辅、第聂伯罗、扎波罗热等地传出爆炸。战场压力在抬升,乌克兰急于寻找降温渠道。莫迪已经在天津,普京也会出席上合,泽连斯基把电话打给莫迪,争的就是一个靠近普京的窗口期,哪怕只是让莫迪在场边捎句话,也算把停火议题带进了一个更醒目的场景。

印度为何谨慎?能源和军贸是硬约束。印度是俄罗斯海运原油的大买家之一,炼成品后又卖去欧美等市场;武器和零部件供应也离不开莫斯科。印度需要和各方都能说上话,公开声明里就会压着不说“停火”,转而用“支持和平努力”“尽快恢复和平”这类弹性表达。

拒绝中国安全保障,外交部正式回应来了,泽连斯基向莫迪打去电话,替他向普京传话?

路透社援引印度总理办公室的通报,就是这个口径。你要说印度没动作也不客观,人家把沟通渠道一直保持着,年底普京还打算访印,信息是畅通的。

乌克兰这一招不难理解。

上合这次是二十多年里规模最大的一次,成员领导人到齐,伙伴国和观察员也不少,这是能被看见的舞台。泽连斯基在社交媒体上直接点了题,称莫迪支持停火理念很重要,希望在天津的会议上得到重视。他想要的不一定是公报里的句子,更像是一个被媒体记录的信号:莫迪和普京聊到了乌克兰。

即便只有这一个镜头,对乌方也是加分。

那上合会场会不会被带节奏?

不太可能。官方设定的主轴是非西方国家内部合作,议题很宽,包括经贸、安全、互联互通等。把俄乌硬塞进主议题,节奏会乱。中国的立场很清楚。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已经表态:中方在乌克兰问题上“光明磊落、客观公正”,推动政治解决,强调“战场不外溢、战事不升级、各方不拱火”。

展开全文

外界提到乌方拒绝中国担任停火担保方的说法,中方没有情绪化回应,只是重申愿意发挥建设性作用。态度稳、分寸清。

拒绝中国安全保障,外交部正式回应来了,泽连斯基向莫迪打去电话,替他向普京传话?

有人把俄罗斯的战争资金和印度买俄油绑在一起,甚至抛出“莫迪的战争”这种说法,这种话在政治上好用,但在事实层面太粗糙。全球油品流向是连动的,印度炼油后对外出售,市场按价格和供需走。要把责任全扣在印度头上,不像是讨论问题,更像是甩锅。印度也不可能为这种舆论就砍掉能源线,对它来说,这是经济与安全的底线。

通话内容两边的“温差”,恰恰是重点。乌克兰强调“停火”三个字,想要尽快落地;印度坚持“和平努力”的笼子,保留操作空间。差别在哪?停火意味着承诺,承诺就要面对“谁先停、停到哪、谁监督”的细节,任何一句话都可能在战场和舆论上引发连锁反应。印度不愿意被按着站队,就会在文字上尽量留白。

这通电话的直接效果,更多体现在“被看见”。乌克兰把停火诉求带进了一个非西方主场的会期窗口,这个窗口恰好有普京和莫迪在场。至于会不会进联合声明,目前暂无明确信息。就算写,多半也会是支持对话、反对升级这类原则性表述。真正有含金量的,反而可能出现在场边。莫迪和普京聊不聊乌克兰,不排除;聊到什么程度,有待官方确认。这类沟通往往不留痕,留痕是例外。

拒绝中国安全保障,外交部正式回应来了,泽连斯基向莫迪打去电话,替他向普京传话?

还有个细节值得留意。这是莫迪一个月内第二次和泽连斯基通话。节奏加快,说明沟通管道在用。有人据此说印度对普京不满,这种判断太直给,没有官方证据。更合理的理解,是印度把渠道维持在“常开”状态,便于随时传递信息。乌克兰的诉求传到了,印度的立场也递交了,下一步就看俄方的动作与会后的气氛。

回到中国这边,主场的节奏不会失控。三条原则摆在那里,外溢不能有、升级要避免、拱火不认同。愿意发挥建设性作用也摆在那里,留给后续谈判空间。乌克兰拒绝中国担保的信息一出,很多人期待中方回击,结果并没有。该回应的回应,该把握的分寸照旧把握,这就是“稳”的含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