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CPI同比下降,为何逾半数消费者仍觉得物价偏高

Connor 币安APP 2025-10-24 1 0

近日,由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和立信数据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25年三季度中国消费者消费意愿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给出了一个别具“反差感”的结论:在前三季度CPI(形容物价水平的一个指标,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下降0.1%的情况下,仍有超过半数(53.6%)消费者认为物价偏高。

上述结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又揭示了怎样的经济现象?南都N视频记者采访了业内专家。

前三季度CPI同比下降,为何逾半数消费者仍觉得物价偏高

在广西南宁国际会展中心,观众在挑选燕窝产品。 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当前消费者对价格较为敏感

据了解,这份《报告》出自对5000个消费者的调查,具体调查中,调研员会问消费者:你觉得当前物价水平“偏高”“正常”还是“偏低”,三者中选一项。超过一半的消费者选择了“偏高”。

在当前CPI低位运行的情况下,为何仍有消费者认为物价偏高?

立信数据研究院院长、《报告》的发起人潘建成认为,消费者觉得物价高,是一种主观判断,往往是与自己的购买力相比较做出的判断。这也是为什么低收入者认为物价偏高的比重明显高于高收入者的原因。

同时,《报告》给出了更进一步的答案,在前三季度CPI同比下降0.1%的情况下,仍有超过半数(53.6%)消费者认为物价偏高,这一定程度上与消费者的收入增长不及预期,以及因为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导致消费者家庭资产缩水影响其消费信心有关。

《报告》还指出,这种背景下,消费者对价格十分敏感,因而低价商品有相对比较强的吸引力;而商家为顺应消费者这种对价格的敏感现象,通过各种降价促销策略拓展市场份额,这无疑加剧了国内市场的“内卷式”竞争现象。

另外,《报告》还揭示了一个相似的现象:关于外出就餐时的点餐方式,在受访的5000名消费者中,近六成(58.4%)的消费者选择通过电商平台的优惠套餐点餐;略超四成(41.6%)的消费者通过餐厅提供的菜单点餐。

对此,潘建成分析认为,其背后的根源依然是消费者对价格的高度敏感性和对性价比的追求。

展开全文

“这么高比例的消费者选择这种优惠套餐,一定程度上说明,较大型的餐饮企业,大多会与电商平台深度绑定,否则生意会很受影响。基于消费者对这类优惠券的越来越多的依赖,那么这个市场就会越来越大,为相应的电商平台带来盈利的非常好的空间,平台就会抢着去分这杯羹,进而形成‘内卷式’竞争。”潘建成说。

前三季度CPI同比下降,为何逾半数消费者仍觉得物价偏高

旅客在合肥南站非遗美食文化展台前了解特色商品。 新华社记者 杜宇 摄

如何客观看待当前的物价水平?

消费者对物价的感受是主观的,那么客观的物价水平是怎样的?

此前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一组有关物价水平的数据:前三季度,CPI同比下降0.1%,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6%。

如何理解上述数据?毕马威中国经济研究院院长蔡伟分析道,CPI仍在下降主要受到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拖累。核心CPI回升更多归因于全球避险情绪升温推动国际贵金属价格走强,以及去年同期基数偏低的统计效应。CPI仍处于低位。

南都N视频记者注意到,此前诸如“外卖大战”等企业“内卷式”竞争行为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物价走低。对此,湖北省统计局原副局长叶青表示,事实上,企业“内卷”是一个国际现象,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就探讨了这个问题。单纯的价格战与补贴战会压缩创新的净回报期,形成“看似热闹、实则削弱研发”的创新陷阱。

同时,潘建成强调,价格下跌决不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这也是必须坚决“反内卷”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在三季度的消费者意愿调查中发现,消费者对高质量是十分看重的。

那么具体如何“反内卷”?蔡伟建议,“内卷”反映了市场竞争从“创新驱动”退化为“成本驱动”,因此破局的核心在于通过研发和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技术创新重构产业价值链,推动竞争逻辑从“成本驱动”转向“价值创造”的转变,实现差异化竞争、化解过剩产能、创造有效需求,最终实现供需动态平衡与产业结构升级。

叶青也建议,打破“内卷”的关键,在于通过制度设计引导竞争回归合理区间,并鼓励企业开辟新技术和新市场的“增量”赛道。

“‘反内卷’也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未来更需要制度性改革而非行政性限制,例如规范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的逐利行为,以及防止地方政府将财政补贴浪费在过剩产业上。”经济学人智库高级经济学家徐天辰说。

不过,也有经济学家指出,“反内卷”快速且关键的做法是把经济“打”上去,比如稳股市楼市等。

事实上,通过近几个月制造业投资放缓的现象来看,有专家指出,这已经说明“反内卷”初见成效。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杨文君 发自上海

评论